016版 话题

新时代孝道的“变”与“不变”

当代健康报 | 2025年10月30日

  金秋之美在重阳,重阳之美在孝道。

  传统孝道是古代中国“养老文明”的内核,是“中国式养老”的文化基因。数千年来,传统孝道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晚年生活,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华养老文化传统,让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成为当代中国老人最为关切的问题。网络上曾开展一个“老年人心中的当代孝道”专题问卷访谈,调查发现,传统孝道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被国人尤其是老年人认可,并被创造性地传承与弘扬。随着时代变化,变的是行孝方式,不变的是行孝本心。

  渴望陪伴 情感需求排第一

  “敬养父母”仍然是老人心中最基本的孝道行为。当下,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养”,更多的是需要子辈在精神上的“敬”,是“常回家看看”,是“更多的陪伴”。“孝贵在敬”是传统孝道在当下“变”中的“不变”。

  访谈结果显示,在老人心目中,最看重的是儿女的孝道行为“伺亲”,如常回家看看父母,经常陪伴老人,占78.9%;其次是表达儿女孝心的“敬亲”,即精神层面的尊敬,发自子女心底的爱,占31.9%;“养亲”,即物质层面的供养,包括给钱给物,买东西等,仅占8.6%。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老人们普遍认为女儿比儿子更孝顺。

  传统孝道的核心要义是“善事父母”。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论语·为政》),“能养”是孝最基本、最基础的表现。“能养”不仅是从饮食上供养父母,而且要“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论语·为政》)。也就是家有辛劳之事,应代父母承担,物质享用上应当优先父母。在孔子看来,“爱护”“守护”“保护”父母是“能养”的应有之义,即使在父母物质生活有保障、身体健康的时候,关心和爱护父母也是子女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是社会对人子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只是尽到自己作为人子的本分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敬”是尊敬、敬爱,有学者指出,敬

  之根本,是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真

  诚无私的爱。如果出于功利目的,比如,父母可以给自己带孩子、做家务,或者父母有可观的财产供自己继承等等而善待父母,则这种爱是一种自私的爱,不是“敬”。“孝”必须和“敬”紧紧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

  时代变化

  儿孙成就有所为

  “不让父母担忧”成为老人心中普遍认可的孝道行为。子女事业有成,担当有为,能过好自己的生活,既了却了老人之“忧”,又彰显了老人今生对子女养育的成就,更寄托着老人对未竟梦想的追求。“立身行道”是传统孝道“变”中的“不变”。

  当代社会,子女从血缘共同体入世,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孝”呢?调查结果显示,78.0%的受访老人认为“儿女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让父母担忧”就是“孝”,其中,多数老人在个别访谈中均表示,子女“事业有成、担当有为、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显然,当代老人的这一观念,带有当下时代的特征,但其基本精神,则与古代孝道是一致的。

  72岁的寿曼丽告诉记者,自己的女儿今年39岁,还没有结婚,她与女儿两人共同生活。当记者问其是否担心女儿婚姻,寿曼丽摇摇头说,虽然她也希望女儿成家,但时代不同了,姻缘不能强求。女儿非常优秀,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她也乐得清闲,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孝道。

  今天,顺着传统孝道追寻生命永恒本体价值的逻辑,着眼个体生命存在的根据与本质,考量不使“父母忧”的命题时,就不难发现,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子女“珍爱生命、修身近仁,继先传后、生生不息”进而“立身行道”是传统孝道“变”中的“不变”。“子女过好自己的生活”,了却了父母之忧;“子女事业有成、担当有为”,昭示着父母养育的成功,彰显了父母的生命价值,让父母感到自豪与荣光,也使父母放心地将未竟的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以此,“不让父母担忧”自然成为当代社会老人心中普遍认可的孝道行为。

  老有所养 安度晚年

  “让老人在家中安度晚年”成为老人心中最看重的孝道行为。当代社会老人仍然普遍在意血缘亲情关系,在他们看来,无论时代怎么变,家的情怀没有变,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和归宿是家庭,是“祖孙同堂、天伦之乐”,家是幸福和希望所在。“居家养老”是传统孝道“变”中的“不变”。

  家庭在中国人的生命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老人日渐衰老,生活在病痛与死亡的悲哀中时,子女的孝敬可以使他们继续保持活着的意义与尊严,从天伦之乐中感受到血脉延续、生命的不朽与终极价值。

  家庭养老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数千年来,祖孙同堂、孝老爱亲的传统习俗为老年人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与情感归宿。一方面,中国人认为,生命中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来源于家庭,所以重视团圆,享受天伦之乐;另一方面,中国老人的生命和家庭早已经连为一体无法分离,他们熟悉家庭环境,能及时感受家人的温暖、家庭的温馨,也便于家人照顾,子女尽孝。正是因为家庭养老在国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和作用,国人把老人能否在家中养老作为晚辈是否“孝”的重要标志。身为老人,大多希望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安度晚年,他们往往把离开亲人、离开熟悉的家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度过余生看成是最大的痛苦。

  家庭养老传统是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人独有的逻辑范式,今天,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养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父母在,家就在”“回家过大年”既是子女对家的眷念,也是孝在当下的生动写照。虽然当代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家国同构的传统家族社会,家庭模式也已经从传统的数代同堂的大家庭为主演变为两代人共同生活的核心家庭为主,但家庭养老仍然是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养老模式。 (本报综合)

互动一下——

  本期重阳特刊,您喜欢哪些内容?对于这份报纸,您有哪些建议、意见?欢迎扫一扫二维码,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