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又称门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是靠自身的行为影响下一代,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
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
曾子杀猪
背景: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曾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故事:曾子的妻子为了安抚哭泣的孩子,随口许诺杀猪给孩子吃肉。曾子听后,认为言出必行,即使是对孩子也不能失信,于是真的杀了猪来兑现承诺。
家风核心: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孟母三迁
背景:战国时期,孟子之母为了儿子的教育环境3次搬家。
故事:起初居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学会了丧葬之事;后迁至市场旁,孟子又学会了商人的买卖行为;最终定居于学校旁边,孟子才专心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
家风核心:重视教育环境,注重孩子的品德培养。
孔融让梨
背景: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年幼时便展现出谦让品质。
故事:一次家中分梨,年仅4岁的孔融主动选择最小的梨子给自己,将大的留给兄长和弟弟妹妹。他解释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留给哥哥和弟弟。”
家风核心:强调兄弟姐妹间的和睦相处与谦让精神。
诸葛亮《诫子书》
背景:《诫子书》为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
故事: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家书,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家风核心:“修身”为本,“克明俊显”为用。
画荻教子
背景:北宋欧阳修4岁丧父,家境贫寒,其母郑氏以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识字写字。
故事:欧阳修的母亲虽未读过书,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用这种方式教导儿子读书识字,终成一代文豪。
家风核心:勤奋好学,逆境中求成长。
苏洵教子
背景:北宋文学家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洵,通过自身经历教育儿子们要刻苦学习。
故事:苏洵年轻时并不热衷于学业,直到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一代文豪。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儿子们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
家风核心:晚学不迟,持之以恒。
岳母刺字
背景:南宋名将岳飞之母姚氏,为激励儿子精忠报国,亲手在其背上刺下“精忠报国”。
故事:岳飞从小立志抗金,母亲深明大义,用针线在他背上刻下了这4个大字,以此鞭策他不忘国家民族之大义。
家风核心:忠诚爱国,勇于担当。
陆游《放翁家训》
背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跌宕起伏,其诗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
背景:陆游从44岁开始,直至80余岁,历时40年,共留下26则家训。
家风核心:修身养性,廉洁自律,耕读传家。
朱熹家训
背景:南宋理学家朱熹,制定了《朱子家训》,成为后世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
故事:《朱子家训》详细阐述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强调勤劳节俭、未雨绸缪的生活态度。
家风核心:严谨治学,勤俭持家。
纪晓岚家训
背景:清代才子纪晓岚,是清代著名的清官、学者、作家。
故事: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纂官的位置上力求严谨,恪尽职守;教育子女,他深谙“爱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的道理,给纪氏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风核心:守正规直,“四戒”“四宜”“四莫”。
曾国藩家训
背景:曾国藩,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他的修身齐家、治军理政的理念,至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故事:曾国藩于1856~1870年间写给长子曾纪泽、次子曾纪鸿的家书合集汇编而成《曾国藩家训》。
家风核心:勤以持家,和以治家。
梁启超家书
背景: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通过书信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指导。
故事:梁启超家书内容丰富,既有对国家大事的讨论,也有对子女个人成长的关怀,他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家风核心:开放包容,追求进步。
钱学森归国
背景:现代科学家钱学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故事:钱学森在美国学成后,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家风核心:爱国情怀,科技报国。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