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文化

重阳,望向传统亲情文化之窗

当代健康报 | 2025年10月30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黄花万里,乡心一片。

  重阳节,约始于战国时期,自魏晋氛围渐浓,至唐代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各式传统沿袭至今。“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踏秋会友,是重阳佳节的第一重文化意义。出门走走,透透气、散散心,可以欣赏大好秋色。农耕文化中走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往往与时节、物候,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嘉节在阳数,至欢朝野同。”因此,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踏春”一样,是家族倾室而出的好日子。

  敬老感恩,是重阳佳节的第二重文化价值。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3节,统称中国传统4大祭祖的节日。越是重视祭祀的节日,越是有着“孝”“敬”文化的位置。在中华传统价值体系里,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推而广之,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传统人伦逻辑里,

长辈当然是值得尊敬并感恩的。

  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羊跪乳、鸦反哺,从千百年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千百年后的“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今时今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在重阳文化加持之下,有了与时俱进的发展与传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就在这些“我们的节日”之间流转。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今天看来,重阳的现实意义,更在于在全社会营造“老有所依、老有优养”的制度氛围。

  幸福相伴,情暖重阳。重阳,是世界望向中国传统亲情文化的一扇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的陪伴;在这里,我们望见了“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的模样。这是传统道德的力量,这是传统文化的光芒。秋韵正浓,年华未老,让我们与家人友朋一道,共同感受重阳佳节的温润与美好。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