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九九”谐音“久久”,古人便在此时祭祖、推行敬老活动。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也都是流传已久的习俗。
不过,重阳节究竟是怎么来的?
重阳节又叫“重九节”
重阳节还有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按照汉代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
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重阳节的内涵进一步发生变化。《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祈求长寿也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唐代,它被定为正式节日。此后,重阳节的习俗内容不断扩充、丰富,流传至今。
重阳节由来的另一种可能有意思的是,重阳节的由来还有其他说法。在《重阳节民俗漫话》一文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萧放曾提到,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这里,“大火”指的是大火星。《夏小正》称“九月内火”,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令将其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严寒、漫长的冬季,就要来了。
古代的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严冬往往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当大火星隐退,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祀仪式。
此类祭仪的具体流程,如今已经几乎不可考。但仍可寻觅到蛛丝马迹。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宣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灶神”即是家居的“火神”。
萧放表示,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葛洪《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 ”出没为依据的。
岁月流逝,由于历法变化等原因,九月祭火的仪式逐渐衰亡,登高等习俗却依旧保留下来。以时间来说,重阳在生活中成为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现代社会重阳节
有哪些积极意义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也仍有积极意义。
在几乎人人忙碌的现代社会,重阳节呼唤人们去亲近自然。这正是秋高气爽的秋游时节,人们可以离开喧闹的都市,体会古人“登高望山海”的胸怀。
重阳节又是传统的祈寿之节,它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以其特定的人文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重阳节有尊老、敬老的内涵,可以借此机会组织一些活动,表示对老人的关爱。”萧放建议,在敬老活动上,可以请老人讲一讲传统文化的故事,年轻人也能从中得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有益影响。
在《重阳节民俗漫话》结尾,萧放则总结道,“籍野饮宴”的啸咏高歌远胜于吧厅的浅斟低唱,祈寿的菊花酒香过美味咖啡,杜牧九日登高所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虽然情调有些低沉,“但未尝不可以作为对我们秋节登高的勉励”。(据人民网)